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嵌入、重塑、优化: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构建

时间:2022-11-18 11: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社会工作的嵌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以及工作范围能够弥补传统高校学生工作的功能缺位。在高校体制内努力创造利于学校社会工作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是当前适合的路径选择。高校辅导员到高校社工的角色转变,“矩阵式配备”到“全员化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建构弥补了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的缺位。个案工作法、小组工作法、社区工作法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区三要素,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社会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学生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变革转型期,高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校园暴力、网络成瘾、抑郁自杀等问题层出不穷。面临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努力探索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方法。社会工作旨在解决人的实际困难,调整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者教育功能最大化,为高校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一、嵌入契机——弥补传统高校学生工作的功能缺位

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和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已不能很好的满足现阶段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局面、新挑战。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尊重平等、服务”的理念和方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一)工作方法:非行政化是一种有益补充

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学生工作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點往往得不到尊重。在学生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侧重于对集体秩序的维护,将学生作为“群体”而非“个体”看待,学生工作“一刀切”安排,缺乏人文关怀,学生个人潜能难以得到充分挖掘,培养效果欠佳,无法有效适应现阶段学生工作管理的需要。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的服务,所采用的方法是非行政化的。在面对服务对象时,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采用专业的学科理论和技能,预防和解决心理健康、就业创业、人际交往、行为矫正等各种问题,从而满足工作对象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这种个案教育、个性化管理、事先预防的工作方法,可以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集体教育、统一管理、事后补救方式的有益补充,实现学生工作管理点面结合,既有个别又有一般,既有局部又有整体,并使他们互相作用,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理论支撑:借鉴社会工作学科的专业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科学化程度高的工作。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人人都可以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部分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不具备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的学科背景,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大多依据经验,缺乏理论支撑,违背了科学化、专业化的原则。引入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现阶段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社会工作依托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为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这对目前在专业化方面不够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强大的补充,能够使学生工作管理者以更加科学专业的理论解决学生问题。吸收借鉴社会工作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三)工作范围:学校、家庭、社区全方位涵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学生问题种类繁多,学生个体所遇到的形形色色问题,与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全方位分析挖掘这些潜在的因素,才能够真正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真正帮助个体摆脱困境。

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是“人在情景中”,即采用整体的视角,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重视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注重把学生放在家庭、班级、宿舍、社区等关系中进行分析。学校社会工作将与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都纳入自身的工作范围,全方位考虑学生的成长环境,比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要更为广泛。因此,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将社会工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弥补传统高校学生工作的功能缺位。

二、嵌入路径——高校体制内促进内在变革因素增长

学校社会工作在解决高校学生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传统学生工作无法企及的作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正逐渐被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接受和认可。社会工作如何与高校学生工作有机结合,是目前高校努力探索的课题。国内外研究认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通常有三种路径,一种是高校辅导员自身主动接受并掌握社会工作方法,无需在高校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一种是面向外部社会工作机构招聘专门的社会工作者,进驻高校开展工作。另外一种是在高校内部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站点,招聘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担任专职社会工作者。

现阶段根据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利用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关联互补性,在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框架下开发社会工作功能,将社会工作嵌入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这种促进内在变革因素增长的内生型路径,是推进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较为理想的路径选择。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困难帮扶、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学校社会工作通过内生路径的方式嵌入,有利于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有助于发挥学生处、团委、心理健康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工作平台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加强和周边社区的互动,在社区范围内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

三、角色重塑——高校辅导员到高校社工的角色转变

目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确,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占据了辅导员大部分工作时间,使得辅导员俨然成了学生的“全职保姆”、“勤杂工”、“消防员”等等,角色混乱使得辅导员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大大削弱了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培养质量产生影响。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后,辅导员作为高校社会工作的主体,必须摆脱“万金油”的角色定位,成为具有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以及富有人文关怀职业态度的社会工作者。

(一)培育高校辅导员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高校辅导员到高校社工角色转变中,首先要正确理解高校社工角色内涵。在工作理念上,要从原来“大包大揽”式向“助人自助”、“尊重平等”、“服务”理念转变。“助人自助”理念要求高校辅导员在育人过程中“授人以渔”,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解决表面问题层面,而要从根源上提升学生内在能力。在学生提升自我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个人社会功能,从而使学生将来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主动性。在助人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注意学生透露出来的信息不被泄露,从而保护学生的名誉不受损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工作者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学生可以自由的做出决定和选择。正确理解和看待学生的正面和负面感受,建设性和非建设性行为表现,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出现的障碍和问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每一个人都有改善自己的能力,并在潜意识中想要发生积极的改变。高校辅导员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帮助学生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社会活动。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社会工作技能和方法

在角色转变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不断进行学习培训,加强理论研究,掌握社会工作技能和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服务。在知识结构方面,高校辅导员需掌握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并注重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在实际工作中将其综合运用。在能力培养方面,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各大平台,不断实践历练,总结经验。通过与学生、家庭和社区的互动接触,多渠道全方位获得工作评价和反馈,进而促进业务能力提升。

四、模式建构——从“矩阵式配备”到“全员化参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工作职能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实现的。首先,在建构主体方面,高校辅导员要形成“矩阵式配备”。把负责学生群体对象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和负责学生工作职能管理的高校辅导员纵横交错配置,形成网络化管理的配备模式。在具体实施层面,根据辅导员的年龄、性别、专业、经验等,有倾向性地进行分工。既配足班级辅导员,又在学院层面按照工作職能配置党团建设、就业指导、助学扶困、心理健康咨询等辅导员,形成矩阵式结构。这样具有一定社工技能的辅导员可以向“阵”里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高校辅导员矩阵式配备模式,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矩阵式配备把对象管理和职能管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分工的变化使得辅导员能够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某一领域,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高校辅导员向高校社工功能建构创造了良好的平台。随着职能分化的特征凸显,高校辅导员终将成为一名特殊身份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高校辅导员社工功能将迎来“全员化参与”新时代。

五、功能拓展——社会工作方法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嵌入方法主要有个案工作法、小组工作法、社区工作法,这些工作方法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将社会工作方法运用到学生管理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个案工作法强调个别谈话

个案工作法是指以校内咨询平台为依托,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通过专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针对个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了解个人内在的心理特性和问题,以激发个人潜能,协助其改变态度,调整其与外在环境的社会关系,并运用社会资源来改善或恢复其社会生活功能。

在接案阶段,高校辅导员与求助学生进行初步接触,了解学生的求助意愿;搜集资料时,对学生个人和其所处环境加以全面分析整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制定解决方案;高校辅导员在介入时要注意沟通方式,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说教者身份,充分发挥服务者的角色,与学生个体进行平等互动。在结案时,充分肯定学生在这段过程中的收获,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及潜能发挥,达到解决问题及自我实现的目的。

(二)以小组工作法强化班级管理

小组工作法是指通过小组活动,社会工作者协助、引导需要求助或寻求更好发展的小组成员在互动中提升个人能力、获得成长经验,达到预防和改变行为偏差的效果。

每个班级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相对比较普遍的共性学生问题,比如就业面试心理问题,小组工作法的运用能够比较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共性问题。针对每个班级学生特点及所处环境,因势利导的开展小组工作,树立团队意识,培养一定的社交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从而实现学生个人和班级的共同成长。

在小组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调研,掌握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需求,确定阶段性小组工作主题;通过广泛宣传,引起目标群体的注意,进一步了解存在此类问题学生的需求;通过开展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班级成员相互了解,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使班级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小组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一种保护和包容的氛围,避免采用竞争性和比较性的活动,以免给部分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三)以社区工作法加强团学工作

高校大学生需要冲出“象牙塔”的束缚,走进社会,接受社会历练,在社会中成长成才。

高校学生各种问题的产生不仅仅在于学生个人,而是与社区周围环境甚至整个社会有密切关系。社区工作法侧重于分析环境、制度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何制约人的能力,其认为问题的解决不能只要求个人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还要改善外在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制度。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联络人或中介角色,促进个人、群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个人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与自己的关系。社区工作法能够为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社区资源,采用间接服务的方式帮助求助学生。高校团学活动能够有效与社区发生互动,通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科普宣传等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所在社区的活动场所,加强和社区之间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增长社会经验,实现学校和社区的良性互动。

六、功能优化——整合家庭、学校、社区三要素

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协调学校各个部门,工作范围甚至覆盖到学校周边的社区以及学生家庭,因此,树立社会公共参与理念,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各方力量,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完善学生健康发展的各个维度。

急剧变迁的社会环境,使学校、家庭与社区关系失调,学校社会工作能够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区三个要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现生命的成长与发展。一个来自问题家庭或不良社区背景的学生,经过学校教育,完全可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价值体现。然而,现实是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遭遇诸多阻力,如家庭教育失职、社区环境复杂等。如果得不到家庭和社区的配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不但无法形成合力,反而会相互制约。因此,学校社会工作通过改善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书明,李莉丽,徐法寅.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

[2]张萍.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式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0).

[3]沈炜.基于“高校社工”理念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

[4]安稳.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

*基金项目:盐城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8年重点课题(编号:SZA201811)。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

推荐访问:社会工作 重塑 视角 思想政治工作 嵌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