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现状及解决途径研究

时间:2022-11-25 14: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面对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中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文章从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入手,从学生的“入口”、培养过程、“出口”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构建合理的质量保障体系,使得合作办学项目健康运行。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5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78-03

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滋生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经历了兴起、蓬勃发展、优胜劣汰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带来的优势非常突出:洋为中用,在此办学过程中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置、教育媒介的使用,对我国的传统教学有很强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专业和学科;竞争机制的形成,通过合作办学,中外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对国内学科或专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激发作用,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改革;培养了大批具备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这种低成本的留学方式,由于在其嫁接过程中的特殊性矛盾,使得目前合作办学培养质量低,甚至于鱼龙混杂。主要表现在:教育机构缺乏严格的审批体系导致办学机构质量参差不齐、某些办学机构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中外两种教学模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惰性、缺乏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没有很好的教学监管和服务机构。各种内在及外在因素导致学生的外方文凭获得率低、升学率低,影响了国内合作办学的招生和培养质量。

一、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低的原因

1.学生的“进口”筛选无法掌控,质量参差不齐。有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普通高校招生约有79%左右的学生属于被动选择——为了上本科而不得以选择合作办学。这实际上是缺乏审查和筛选的结果。另外,1999年之后的高校扩招,也导致本科阶段的学生质量不能保证,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等无法适应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

2.学校的培养方式: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整合型教学模式,学校办学初衷是利益驱使这一错误导向,形成了“画饼”效应。招生方案中承诺,学生可以通过四年的学习获得中外双方文凭、或者可以出国留学等,这一系列的好处和优势无疑对家长和学生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导向。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往往过分强调合作办学中、外方的一系列优势,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导致了办学质量的下降。突出的表现为:(1)由于外方对中国学生的学习等情况不了解,采用了不适应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另外有些高校也存在师资配备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2)课程体系设置忽略了中国学生的适应度,高强度的外语集中授课,往往让学生招架不能。(3)中外课程的衔接度不够,学生往往刚刚适应了外方课程的“煎炒炸”,马上又转入中方课程的“小火慢炖”。(4)忽略了中方应有的文化通识教育,导致了学生在矛盾面前无法化解,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消极逃避。(5)中外方老师对学生成绩的评价由于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外方成绩评定的标准化和“无人情分”的方式,让学生无法理解,从而慢慢磨灭了学习外方课程的兴趣。(6)课堂上学生的“二元结构”,好的学生用心听讲、不愿学习的同学消极怠慢,导致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到国家、学校和具体办学院系层面上的多方合作。社会第三方质量管理评价,主要有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专业评估机构。形成政府和学校双重积极合作模式,从而建立起庞大的监管体系,保证合作办学的培养质量。

4.忽略了学生的“出口”教育,就业与教学矛盾日益突出。(1)课堂上学的与实际运用脱节,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2)理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3)中外课程的量大是最大特点,但由此也导致了学生四年疲于应付课程的同时,而忽略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导致升学率下降。

二、建立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前提是国家对相关办学机构的资质认证,提高学校认证的标准,逐渐提高现在合作学校的层次。合作过程中除了中外双方要求在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设置上保持一致,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把好“进口”关,确保生源质量。由于国内考生家长对中外合作办学意义的认识不到位,往往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才选择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所以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学生的档次往往是同批次中比较弱的。这就给教学、管理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的入学条件必须等同于或高于母体机构运作的项目的入学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好的适应能力,拓展学生的求知能力。把握好“进口”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学生对办学的认可度。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往往被很多考生和家长忽略。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的盲目性和被动型,导致了很多学生、家长没有经过考量和比较就选择了很多人都很陌生甚至于排斥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这就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隐患。所以,建议考生和家长在高考选填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考察学校和专业,有自己的认可度,切记盲目和盲从。大学不是“保险箱”,这只是学生专业的转化和细化的过程。所以一定要建立起对学校和专业的兴趣,这样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个好的开端。(2)学生的语言关。众所周知,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外语要求要比普通专业的学生要高。主要原因是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外语教学,并且需要查看很多外语书籍资料,这就对学生的外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此,家长也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英语水平进行选择,如果本身英语水平不高又缺乏学习语言的兴趣,那么考生在选报此类专业时就要慎重。建议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校,在高考录取时对英语成绩设立一个分数线,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排除隐患。(3)学生的适应能力。大学的生活本身就比较自由和自主,所以往往很多孩子在经过了12年的寒窗苦读之后,一下子来到一个需要自我安排学习生活的环境中,会显得手足无措。有的孩子能很快适应,找到学习和生活的方向,有的孩子可能就散漫起来,终日与游戏为伴。这是现代大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又有所不同,他们不仅仅有前面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课程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也需要学生去适应。所以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4)学生的经济负担。由于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是双重学籍管理模式,加上教学过程中较好的软硬件资源的使用、外方师资的聘用等问题,所以学生不仅仅要付国内课程的学习费用,还要缴纳外方的学籍注册费用和学习费用。这就带来学费较高的问题,要求考生的家庭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

2.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家、校、学三方面的配合是缺一不可的。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我们必须注意到不是单方面交给谁就行的。由于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和家长的认识,往往在大学阶段孩子的成长缺乏应有的配合和沟通,而导致了厌学、退学、问题学生等很多情况的出现。所以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形成家、校、学三方面配合的教育链条,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和成长。(1)课程体系设置要中外兼顾、因时因地制宜,努力发挥合作优势是合作办学的核心,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学生教学作业量应该适应中国的自身国情,不能过于拔高,一些动手性实践环节应该增加外方老师的辅导;课程分布、学时要均衡,为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培养留足空间;为保证升学率,高数等基础专业课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要强调本土课程的教学;国外课程教学方法嵌入中方课程,完全实现国际化教学;语言的学习尤为重要。建议外方课程一年级以语言、高数、专业基础课为主,二年级之后再开设专业课,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主动性。(2)外籍教师的配备要合理。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外籍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外教能力水平良莠不齐,高低不均;外教的个性差别大,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等特色各异;外教的流动性大,呆在国内或者一个校区的时间不长,管理不便,而且对教学也有弊端。鉴于以上特点,外籍教师的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选派优秀教师,经过严格审查和考核,进行长期聘任,为良性管理做准备;②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让外教融入到学校的生活中来,有归属感;③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外籍教师对中方学生的教学和课程评分要遵循中方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不能过高或者过低。(3)中方师资配备,助教的作用发挥。中方师资除了承担中方课程的教师以外,更大比重是作为外方教师的助教。选择优秀的助教对学生外方课程的学习、辅导有很大的作用,这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中方助教选配的条件:中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历;有较强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本课程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能保证随堂听课、随堂答疑;能协助外方教师开展课外拓展训练或者课程实训;能处理教学突发事情,保证教学秩序。(4)硬件资源的配备。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大多采取的是现代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校的网络、图书馆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对此类专业的学生培养时,尽量配备优良的网络和图书资源,保证教学效果。(5)学、教、家三方监管和自我约束管理,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一般具备以下特点: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家长的文化水平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比较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兴趣爱好广,学生的主见较强。这些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多便利条件。我们应当建立好学生、学校和家庭的联合管理模式,三方面要多加沟通,多渠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6)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贯穿始终。现在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茫、散漫、堕落。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社会大环境和学习特有的小环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自我修养。

3.高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为祖国输送各种人才。因此,学生的“出口”问题是培养的最终目标。“出口”问题主要包含升学、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出口”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为避免专业知识强动手能力弱的特点,应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都需要经过长期的技能培训才能上岗,这就给我们的大学教育敲响警钟。为了让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何不在大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而这个培训一方面要立足于本专业课程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专业拓展,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进行相关技能训练和实训,或者进行相关的专业比赛。这样,学生在就业之时就可以掌握很多实用的技术,寻求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也不无裨益。(2)动员学生出国深造和升学,保证合作办学的品牌效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中外合作学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可以给其提供出国深造的必需条件。可以鼓励此类学生出国求学,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另外有些成绩优秀、学习能力强而又不想出国的学生,我们应该尽量提供条件为其复习考研,在国内取得更高的学位。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合作办学的培养质量,更重要的是产生了优良的品牌效应,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保证合作办学健康运行。(3)开展强有力的就业指导。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的就业指导要遵循两个优势原则:专业动手能力强;外语水平高。这两个优势是普通专业在教学培养过程中所不具备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教学模式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环节和实践要求,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培养过程中能更加注意,就会成为极大优势。另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外语教学,也培养了学生很好的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也是现代就业环境中特需的条件。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的就业指导还要开设相关课程:人际交往课程;商务礼仪;公文写作;科技论文写作等。因为这些课程所反映的内容往往是现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

4.建立起毕业生质量评价和反馈体系,开辟监督渠道。结合合作办学层次、水平与学科专业,构建和完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尤其要发挥毕业生家庭、用人单位和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对合作办学的培养质量有个有效的反馈和监督渠道。这不仅仅是对毕业生培养的数据收集,更多地能为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合作办学机构提供咨询,调节教育部门和高校之间关系,提出改进的意见,进而提高合作办学的质量。

三、结语

完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一体化运作。无论是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我素质的提升还是外部社会评价和监督缺一不可。只有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完善合作办学的质量体系,才能保证其高效率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显军,等.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97-99.

[2]王红.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5.

推荐访问:办学 现状及 中外合作 途径 质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