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研究概述

时间:2022-11-20 10: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烟蚜茧蜂是烟蚜的优势寄生性天敌,对烟蚜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采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已日趋成熟,并在烟草上得到大规模应用。阐述不同方式繁育烟蚜茧蜂的技术环节,对成株繁蜂法和小苗繁蜂法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了总结概括,提出以生物防治为基础,结合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科学合理地选择实施化学防治的综合治理体系。

关键词 烟蚜茧蜂;烟蚜;生物防治;综合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S435.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0-03

烟蚜(Myzus periscae(Sulzer))又称桃蚜,隶属同翅目蚜科瘤蚜屬。该虫在我国各植烟区均有发生,且危害严重[1]。烟蚜对烟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刺吸烟草叶片、茎秆及花轴汁液,夺取烟株营养,影响烟株细胞正常代谢,导致叶面出现凹凸不平的斑驳状纹;烟株受害后还会分泌一种甜而黏的蜜露污染叶片,引起煤污病,降低光合作用。此外,烟蚜在刺吸烟株叶片的时候还会传播马铃薯Y病毒(PVY)、黄瓜花叶病毒(CMV)等多种病毒,造成烟草更大的产量损失[2-3]。烟蚜茧蜂(Aphidus gifuensis(Ashmead))是烟蚜的寄生性天敌,能有效控制烟蚜的发生和蔓延[4-5]。国内部分烟区利用烟蚜茧蜂人工防治烟蚜已大面积推广,有效降低了化学农药的用量[6]。人工规模繁育烟蚜茧蜂首先要进行烟蚜的规模扩繁,再以烟蚜为寄主,规模化繁殖烟蚜茧蜂[7]。本文对烟蚜寄主植株的筛选、烟蚜的规模繁育、烟蚜茧蜂的规模繁育、放蜂的方式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

1 寄主植株的筛选

蚜虫属于多食性昆虫,其寄主植物十分广泛,已知寄主达35科875种,主要有茄科、十字花科、菊科、豆科、藜科、旋花科和蔷薇科等植物。蚜虫对寄主营养反应不同,不同氨基酸含量的植株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不相同;不同世代个体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也有差异;不同的烟草品种,其烟碱含量不同,烟蚜对其的抗性也不同。应根据当地烟草品种情况进行适合蚜虫繁育的烟草品种筛选,所选用的烤烟品种抗蚜性不能高,经过筛选前以云203、K326、贵烟1号等较适合作为繁蚜品种。K326品种在温室大棚高温高湿条件下易感染花叶病。因此,在使用中需特别注意,转换寄主也会影响种群的存活率及寄生率。因此,选择好寄主植株是培育烟蚜重要的因素。据研究,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寄主植株为烟草和萝卜,烟草一般用于成株繁蜂,萝卜普遍用于小苗繁蜂。烟蚜茧蜂的寄主蚜虫主要有棉蚜、桃蚜、麦蚜、烟蚜等。据董大志[8]等报道,在我国南方烟区,烟蚜茧蜂的寄主有危害烟草、桃树,甘兰的桃蚜,蔷薇上的管蚜,青菜上的蚜虫,水稻上的麦长管蚜,油菜上的莱缢管蚜等,这些寄主对烟蚜茧蜂的种群繁衍均起到重要作用。

2 烟蚜的规模繁育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繁育的控制能力较强。目前,传统的烟蚜茧蜂规模繁育以成株繁蜂和小苗繁蜂为主。盆栽烟株进行寄主烟蚜的饲养需要经过漂浮烟苗培育,盆栽烟株培育及管理等多个环节,从播种到接种蚜虫约需50 d的时间[9-10]。针对贵州省、河南省等地区,烟蚜田间种群数量消长呈“马鞍”型,即双峰型,春季温度又较低的现状,为了有效地简化饲养工序,缩短烟蚜饲养周期,赶上第一次放蜂的时间,通过直接利用5叶1心期的烤烟漂浮苗为寄主植物规模繁殖烟蚜。

2.1 成株繁蚜

寄主烟株的培育,目前,普遍采取盆栽烟株和地栽烟株两种形式。各产烟区应结合当地大田烟蚜种群的消长情况,确定合理的播种育苗时间。选择抗病性强,繁蚜繁蜂率高的烤烟品种,按培育壮苗的操作技术要求,培育具有真叶5~6片清秀、整齐、健壮的烟苗作为寄主使用。

2.1.1 盆栽烟株繁蚜

移栽前3~5 d将配好的盆土装入栽烟盆内,装土至植烟容器约2/3处(约8 kg),按繁蜂棚大小规范整齐地放入繁蜂棚,盆与盆的间距不少于40 cm。将烟苗移栽至盆内,用3‰提苗肥液浇足定根水。移栽后浇水以确保盆土有一定的湿度为宜,每隔10 d按1 000株烟追施4 kg复合肥浇施一次。接下来,根据烟株叶色情况和长势决定施肥次数,一般浇4~5次为宜。确保通风透光,保持繁蜂棚内的温度为17~27 ℃,湿度50%~80%。寄主烟株生长期间要加强对根腐病、黑胫病、白粉病、病毒病、炭疽病、烟青虫、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和烟粉虱等病虫的预防。当烟株培育到9~12片真叶,有效叶6~8片时,选用个大无翅蚜虫接种烟株下部叶,单株接蚜量为20~30头。接蚜操作方法有“挑接法”和“放接法”等。保证棚内温湿度,自然光照条件下,繁育15 d左右,即可达到单株烟蚜2 000头以上[11]。

2.1.2 地栽烟株繁蚜

移栽前根据繁蜂小棚的规格,对棚内的栽烟地块进行整地,合理的开墒起垄、打塘,烟株间距不小于50 cm,深度15~20 cm。烟株移栽时间:要求在当地烤烟移栽前20~25 d栽种繁蚜烟株,水肥管理和盆栽烟株类似。但要注意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合理浇水施肥。为方便操作,可待烟株长至10片真叶,准备接蚜前,再搭建繁蜂小棚,加盖防虫网和遮阳网[11]。接蚜时间,接蚜方法参考盆栽烟株。

2.2 小苗繁蚜

通过烟草漂浮育苗繁育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已日趋成熟并在云南烟草上得到大规模应用。该项生物防治措施的推广将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12]。烟草漂浮育苗繁育烟蚜茧蜂是一种重要的人工规模化繁殖技术,具有饲养周期短、成本低及效率高等优点。繁蜂工作时间上的安排取决于放蜂期和繁蜂周期。温度在20~30 ℃时,从播种育苗到僵蚜大量形成,成峰羽化约需60 d。选用烟蚜喜好取食,繁蚜量高的烤烟品种或者萝卜,按漂浮育苗的育苗要求,以162穴的漂盘播种育苗,不间补苗,注意烟苗的密度,162穴的浮盘培育81株左右的烟苗是最好的。当烟苗长至5叶1心时,按漂浮育苗要求平剪一次烟叶,抑大促小,培育生长健壮,群体一致性的烟苗。

2.2.1 浮盘蜂蚜分接

蜂蚜分接技术是指先在烟苗上接未被寄生的种蚜,当烟蚜繁殖到适宜接蜂数量时,再按照一定的蜂蚜比接烟蚜茧蜂。该方法虽然提高了烟蚜繁殖环节的成功率,但增加了接蜂步骤,成本相应增加。剪叶后2~3 d即可接蚜,接蚜时间安排在晴天的09:00-18:00,种蚜叶和烟苗上的露水干后接蚜。采用铺接方法,种蚜叶背向下,接触烟苗,当烟苗上着蚜量达5~12头/株时,及时换位接到其他烟苗上。接蚜后清除种蚜叶,及时罩网,防止烟蚜茧蜂及其他昆虫的侵入。

2.2.2 浮盘蜂蚜同接

蜂蚜同接技术,是指接蚜时的种蚜带有一定比例被寄生的烟蚜,利用烟蚜茧蜂幼虫生长发育和烟蚜繁殖的时间差,在饲养烟蚜的同时獲得烟蚜茧蜂。该方法节省了种蜂收集和接蜂的程序,省时省工,但对种蚜被寄生的比例要求严格,若寄生率过高,蚜虫繁殖速度受到过度控制,蚜虫繁殖数量少;若寄生率过低,烟蚜茧蜂数量不够,后期烟蚜密度过大,质量下降。朱艰[13]等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蜂蚜同接技术进行接蚜,蜂蚜苗上可肉眼判断的寄生蚜比例控制在5%~10%,平均每株接蚜2.8头,繁育18d 后最高繁蚜量可达1.1万头/m²,繁育23 d后僵蚜量可达4.9万头/m²。

3 烟蚜茧蜂的规模繁育

接蜂时间受烟蚜密度、龄期、大小、翅型、烟苗长势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烟蚜密度过大,会降低烟蚜茧蜂的寄生率;寄主密度降低和持续接蜂时间增长均可导致过寄生率的增加[14],造成烟蚜茧蜂卵的浪费。研究结果表明,过寄生的蚜虫体内只能羽化出一头成蜂[15],因此,把握好烟蚜和茧蜂的比例是尤为重要的。

3.1 成株繁蜂

接蚜后,当单株烟蚜量达到2 000头以上时,即可进行接蜂,从峰种保存室中直接吸取成蜂放入繁蜂棚内;或者挑取个大僵蚜用试管收集,进行人工羽化,剔除重寄生蜂后进行群体交配24 h,以5%的蜂蜜水或者10%的白糖水作补充食物,按雌蜂和烟蚜比1∶50~1∶100左右放入繁蜂棚,每棚至少放入800头成蜂,任茧蜂自然寻找寄主。放蜂后保持棚内温度17~27 ℃,湿度50%~80%。经过15 d左右就可形成大量僵蚜。

3.2 小苗繁蜂

浮盘蜂蚜分接,接蚜后10 d左右,在20~30 ℃条件下,单株蚜量达200头左右时,按雌蜂和烟蚜比1∶10计算,收集成蜂放入繁蜂小棚内,或者以僵蚜苗作为种蜂,分散摆在育苗池内,任成蜂羽化、寄生。蜂蚜同接的,若寄生率过高,则相应补接烟蚜,寄生率过低,则补接茧蜂。一般接蜂后15~20 d僵蚜大量形成[11]。

4 放蜂方式

烟蚜茧蜂的田间释放,有成蜂田间自然散放、悬挂僵蚜叶、移动网箱等几种方式。放蜂前2~3 d烟田禁止喷施化学农药,根据田间蚜虫的群体数量,确定放蜂数量,单株蚜量小于5头时按蜂蚜比1∶50;单株蚜量小于30头时,按蜂蚜比1∶100进行释放。放蜂时间要求在晴天上午。

5 结语

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烤烟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烟农的经济收入和烟草行业的发展,烟蚜一直危害着烟叶的产量与质量。为控制烟蚜的发生与危害,目前,对烟蚜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由于化学防治具有效果好、见效快、省时、省事等优点。因此,化学防治是防治烟蚜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但化学药剂对环境和天敌均可造成较大影响。因此,生物防治烟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实践防控中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主体,辅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科学合理地实施化学防治的综合治理体系将是未来我国烟区烟蚜防治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相,蒙祥旭,王定福,等.烟蚜天敌的利用与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2):117-121.

[2]任广伟,张连涛.烟蚜和烟青虫的发生与防治[J].烟草科技,2002(5):43-45.

[3]龙建忠,陈永年,周志成,等.湖南烟区烟蚜种群变动规律及其测报技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2):154-157.

[4]陈家骅,官宝斌,张玉珍.烟蚜茧蜂与烟蚜的相互关系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1996,3(1):8-12.

[5]忻亦芬.烟蚜茧蜂繁殖利用研究[J].生物防治通报,1986,2(3):108-111.

[6]崔宇翔,胡小曼,李佛琳,等.滇西高原烟蚜茧蜂繁育及田间防治蚜虫效果[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6(S2):123-128.

[7]朱艰,王新中,蒋自立,等.利用蜂蚜同接技术规模饲养烟蚜茧蜂[J].中国烟草学报,2012,18(3):74-77.

[8]董大志,王云珍.云南作物蚜虫蚜茧蜂初记[J].昆虫天敌,1985,7(3):172-180.

[9]邓建华,吴兴福,宋春满,等.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的繁蜂效果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66-39,73.

[10]Wei J N,Li T F,Kuang R P,et al.Mass Rearing of Aphidius Gifuensis (Hymenonpteia:Aphidiiae)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Myzus Persicae (Homoptera: Aphididae)[J].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13(1):87-97.

[11]孙跃先,杨海林,张立猛,等.全国烟草系统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培训材料[M].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2015(5):25-27.

[12]王夸平,高福宏,詹莜国,等.烟草漂浮育苗繁育烟蚜茧蜂的影响因素探讨[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5):1043-1049.

[13]朱艰,王新中,蒋自立,等.利用蜂蚜同接技术规模饲养烟蚜茧蜂[J].中国烟草学报,2012,18(3):74-77.

[14]周子方,任伟,周冀衡,等.规模化应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主要技术障碍及应对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59-9661.

[15]王文夕,李巧丝.寄主密度对烟蚜茧蜂生殖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6,11(4):52-57.

(责任编辑:赵中正)

推荐访问:技术研究 概述 防治 烟蚜茧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