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动物之动物性与人之人性

时间:2022-11-17 12:45:03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提要 本文详细梳理了海德格尔对动物迷醉结构的现象学分析,通过将动物之贫困在世的存在方式 与人之形成世界的存在方式的比较,揭示了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差别,从而比以传统存在论为 基础的各种人道主义更为原始地提高了人性的尊严,并有助于理解海德格尔追问存在意义的 独特视角。

关键词 动物 迷醉 贫困在世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 X(2007)03-0026-05

一、传统形而上学对人的本质规定的不充分

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说到:“第一个人道主义,即罗马人道主义,以及 此后直到当代出现的一切种类的人道主义,都把人的最普遍的‘本质’假定为不言自明的。 人被看作[理性的动物]。这个假定不仅仅是希腊文的[具有逻各斯的动物]的拉丁文翻译 ,而 且是对它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解释。这一对人之本质的规定并没有什么错。但这一规定是由形 而上学来决定的。”[1](P377)海德格尔不满足按照亚里士多德“种+属差”的方 式将人规定为“理性的动物”。这一规定是形而上学的,是因为在这种规定中,人之本质首 先要求明确动物之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在传统哲学背景下,人们往往按照公众意见确定“ 什么是动物”,然后进一步规定人的本质。传统形而上学从片面的理性主义视角来审视人性 ,特别是近代以来,主体意识将一切对象都涵盖在自己的研究、建构活动之中,动物与人的 本质都是以主体的建构理念为尺度来进行规定。然而,这种本质性的规定其实只有在动物和 人都已经存在的基础上才得以可能,但这种更为根源性问题在传统形而上学中甚至还没有作 为问题提出来,动物如何作为其自身、动物性地“存在”的问题,被主体意识所规定的“什 么是动物”、动物之本质的答案所掩盖,尼采已经看到了主体意识对人的规定之不充分性, 并以强力意志、生物学、身体等概念来对抗主体哲学追问本质的方式。

更为严重的是,加上了属差的动物仍然还和动物,而不是和神性之物更加接近,因此,人们 常说:“人不过就是个动物”。这样,人的尊严在这种本质主义,即形而上学的规定下并没 有真正提升于动物之上:“当我们把人而且只要我们把人当作在其他生物中的一员而与植物 、动物和上帝划清界限时,究竟我们是不是走在通向人之本质的正确道路之上呢?我们可以 这样做时,我们总是能够关于人说出某种正确的东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当我们这样 做时,人终究还落入了动物性本质领域内,即使我们没有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而是判定人 有某种特殊的差异,也依然如此。”[1](P379)“形而上学不知道也不 可能知道:真理和存在的本质以及与这种本质的关联是否以及如何规定着人的本质 ,以至于无论是动 物性还是理性,无论身体还是灵魂、精神,还是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原初地把握 人的本质”。[2](826)由此,海德格尔所面临的问题是:为了更适当地领会人之 本性,找到人在 宇 宙中的真正“位置”,就必须首先本源性地将人与动物真正区分开来,我们可以通过追问动 物作为其自身的动物性存在,从而比较性地将人之人性突出出来,同时,这个问题也和他终 其一生所追问的存在意义及真理问题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1929-1930冬季学期,每周用四个小时讲授后来被整 理并冠名为《形而上学基本概念:世界、有限、孤寂》的讲稿。在这部与《存在与时间》差 不多篇幅的讲稿中,有近一百页左右专门讨论动物性及一般生命本质的问题,这对于一个较 为“纯粹”的哲学大家而言,如此多的笔墨花在生物学方面,的确颇为引人注目。当然,海 德格尔决不是以动物学家的身份,以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动物,其结论更不能被看作一个 动物学的理论。动物学理论本身并不讨论其所研究的对象为什么被叫做动物,如同物理学并 不追问“什么是物”一样。具体科学通常都是在研究对象已经“有”、“存在”的基础上, 进而研究对象的结构、原理、特性、运动规律等,至于研究对象如何向研究者显现出来的问 题,就超出了具体科学的范围。就动物学而言,也是如此,动物之动物性,以及一般生命的 如何存在问题,始终未被询问。海德格尔的研究恰恰指向这些问题,因此首先可以为动物学 奠基;当然,动物性分析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动物与人“面对世界”的不同方式的比较, 将人,特别是作为本真在“此”的此在的人,真正从动物中超拔出来,比各种形式的人道主 义更原始地抬高人的地位,突出人的尊严,使我们对人是“逻各斯”的、“会说话”的、“ 理性”的动物等本身“不错”的规定有更为原始的领会。

二、动物活动所展开的区域使人领会动物之动物性得以可能

追问动物之本质,就必须先讨论我们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探究动物性问题,也就是说,对于 我们人来讲动物是如何“存在”的?探讨动物性问题一刻也没有离开人、特别是人中的此在 (海德格尔语),动物只有首先对人开展一个可接近它们的动物性区域,研究动物方才有路 可寻。反过来,动物所开展的区域只有通达于人,通达于本真的“此”,动物才能作为其自 身的动物性存在而被人领会。由此,就引出了人与动物的相互关联如何发生的问题,推而广 之,人、动物与自身之“外”的世界或环境的关联问题,对动物性分析的章节要讨论的,就 是动物与周围环境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所展开的,使人得以能够揭示动物之动物性的区域。 海德格尔认为:“动物内在地设置了一个可置入性区域[Versetzbarkeit],这样,人已经 发现自己以某种方式被置入动物之中。动物设置了这个可置入性区域,或者更严格地说,动 物本身就是这个区域,然而,动物拒绝任何像人与人的关系那样的“共同一道”,动物有一 个潜在的可置入性区域,但是它们并没有必然地拥有我们叫做世界的东西”。[3](P 211)动物与石头相比,石头不能像动物那样展开使我们得以揭示其生存本质的可置入性 区域,石头无所谓生存,海德格尔称石头无世界[Weltlos]。动物与人相比,动物又不能 像人面对一个世界那样的东西,在世界中,人可与他物“共同一道”,而从动物方面,动物 与人只能有某种关联,只能“一起”,不能“共同一道”,但正是这某种关联,展开了我们 领会动物性存在的区域。海德格尔称这种介于石头与人之间的动物性生存为贫困在世[Welt ar mut]。动物有一个像周围环境那样的东西,但严格讲来,只有人的生存是形成世界[weltb ildend],动物只能承受世界的贫困,因而,“有”又“没有”世界。由于动物的这种尽管 不完全,但仍具有的可接近性方才允许我们踏上动物性存在的探讨之路。对动物本质的分析 我们将之归纳为以下四个步骤:一、器官与能力的关系。二、作为各种能力之统一的有机体 。三、动物贫困在世的本质规定——迷醉。四、动物活动所卷入的作为周围环境的“无碍之 环”。

三、迷醉结构所规定的动物贫困在世的现象学分析

海德格尔首先分析了器官与工具的不同之处,虽然二者都是有用性的东西,但工具可以放在 一边用或者不用,而器官则必然体现为从属于能力的服务性。“眼睛不是以钢笔服务于书写 的方式对于‘看’是有用的,毋宁说,器官就是立足于其对能力的服务而发展自己的。被造 好的产品已经现成地摆在那里而对…有用,相反,在能力中或通过能力而产生的器官则是从 属性的。有用性[Dienlichkeit]并不等同于从属性[Diensthaftigkeit],器官通常从属 于发展它的能力[F a••higkeit],它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对于能力的 有用性。”[3](P226)可见,器 官对于能力的从属性规定了器官的存在,工具没有被使用的渴望,锤子被用来锤打也基于外 在使用者的可能活动。而眼睛则不然,它的存在就从属于“看”的能力,“看”的能力使眼 睛发展起来,而不是先有眼睛,然后眼睛附着有看的能力,可以看也可以不去看。由此,海 德格尔首先从有机体的基本组成单元——器官中,揭示出能力与能力所得以实现或完成的“ 场所”的一种浑然一体、不可区分的关系,能力不是外在的、可有可无的器官之附属,相反 ,器官被能力所“用”,能力在器官中完成其功能,这种浑然不可区分性,预示了动物性的 最显著特征。 诸器官被统一于有机体,这里特指动物机体。按照日常思维,各种器官“组成”了有机体, 有机体不过是诸多行使各自能力的器官捆绑在一起的一个统一体,这样理解,无论器官或有 机体就都被现成化、抽象化为工具或机器类的东西了。有机体不同于机器、甚至“复杂”的 机器,在于其自我产生、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的特征,机器及其部件则需要外在的东西来修 复和更换,有机体的本质只能靠阐述能力结构而得到说明。前面对器官的分析已表明,器官 是能力的产物,诸能力产生各自器官而实现为能力,有机体作为各种能力的统一决非它们的 外在“捆绑”式相加,有机体的自我产生、自我调节、自我更新使得一个统一的“自己”[ Selbst]环节显现出来,这个潜在的统一的“自己”指向更为本原的动物性结构。动物 被原始本能冲动[Trieb]所驱使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自己”,这与能力形成器官是相类似 的,这个统一先于能力而将诸能力统一起来,进而通过能力再将器官产生出来。“有机体并 非具有能力,也不是各种器官的相加式结合,毋宁说:‘动物是被组织的’意味着动物被赋予能力[bef a••higt],被组织意味着使有能力。这就暗示动物的存在是潜能力[K o••nne n](注:德文[K o••nnen]有能力、才能、技艺、技能 等含义。海德格尔在这里用于表示使有机体自我保持统一,并使机体的各种能力[F a••higkeit]发展出各自所“用”的器官的能力。相对于器官的现实化,参 照某英译本,姑且将之翻译为“潜能”或干脆译做“能”。),这种潜能力在各种能 力中使自身明确起来,通过本能性及从属性的途径完整地保持自身,这些诸能力反过来拥有 使其特定的器官发展出来的可能性。这种在能力中明确自身并形成器官的有能力的 存在[f a•• higsein]被标画为有机体本身的特征。”[3](P235)由此可见 ,有机体作为能力性存在,是各种产生各自器官的诸能力的有机统一,是使各种能力通过器 官而实现的更高的“能”[K o••nnen],是使…能够“有”能力的“ 能”,机体与能力的统一与被统一关系同样也是 内在的、本能的、不可区分的关系,有机体也不是“在其身上”附有“属性特征”的能力, 也并非容纳作为“部分”的器官的容器,作为更高的使诸能力在器官中实现的“能”,使动 物保持为自我产生、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的个体。至此,作为动物个体的主要环节:动物性 潜能、有机体、各种能力以及诸器官间的浑然不可区分的本能性关系就被揭示出来了。

然而,动物之不同于石头,主要在于其作为生命活动的生存,动物与周围环境能动地发生关 联,动物生存活动所遭遇的周围环境具有怎样的特征,这种“环境”与人的行为所关联的“ 世界”的区别,将直接关系到动物与人的根本差别。动物介于人之形成世界[weltbildend ]与石头之无世界[Weltlos]之间,这种既“有又没有”世界的境况,即贫困在世[Welta rmut]规定着动物的动物性存在方式,动物与环境的关联于是就成为动物性分析的重点。海 德格尔说:“当我们阐释能力结构时,我们遇到了这种完整保持自身的特征,在这种结构中,有某 种‘朝向…’的活动,暗示了一个本能性的‘从…所出’。从有机体所出——但是以这种‘ 能…’的方式,以从自身所出的方式,有机体恰当地保持自身,不仅仅是 维持其特定的统一,而且首次向自身给出这种统一。”[3](P235) 这里揭示了动物机体的一个辨证 结构,动物保持其有机个体的方式恰恰在于“朝向…”、“从自身所出”的生存活动,这似 乎与此在的“去存在”[zu-sein]特性相似,但也仅仅是表面的相似,动物与人关键的区 别正在于这种自身与“外界”关联方式的差别。动物活动之本质结构是迷醉[Benommenheit ],动物不能像人那样朝向一个“对象”,动物无法与周围环境以及它们在其中所朝向的东 西区分开来。鼹鼠捉虫,虫躲避鼹鼠不是一系列有意识的朝向或逃离对象或目标的活动,而 是,鼹鼠以捉的形式、虫以逃避的形式而活动[Benehmen],动物受本能性驱动,不能 与环 境区分开来而迷醉,因此,动物没有完全的“世界”。“动物存在方式中的活动[Benehmen ](注:德文[benehmen]有夺去、使失去、消除的意思,还有举止、行为 的意 思。名词化的[Benehmen]主要指行为、举止。海德格尔使用这个词一方面意在强调动 物活 动的无意识被动性,世界的被剥夺性,另一方面也利用这个词原有的“行为”含义指动物的行为。)但为了突出动物行为[Benehmen]与人的行为[Verhaltung]的根本区别, 在本文中 将动物行为翻译为“活动”,以区别于人的让某物作为某物的“行为”。之可能性 基于 动物的本质结构,我们现在将之作为迷醉来澄清这种结构。迷醉是这种事实的可能性条件, 与其本质相一致,动物在一个环境中,但从不是在一个世界之中活 动。”[3](P239)“我们不应将迷醉一词简单理解为在一个动物内的持续 状态,而是动物性本身的一个本质环节……迷醉不是某种伴随着动物的状态,动物临时落入其中,也不是持续地在其中发现 自身的状态,它是动物存在本身的内在可能性”。[3](P239)

迷醉结构规定了动物活动的方式,动物不能区分自身和对象,但活动仍然具有相关性,是内 在地朝向…、与…相关。看总是看什么的看,闻、听也总有相关内容,问题在于,与人的行 为[Verhaltung]不同,这种“内”与“外”的关联在动物那里从属于本能冲动,是无 意识的活动,动物受本能驱使的看、听、闻活动的关联所指,只有在人的视域中才会显现为 对象。“不,它(这里指蜜蜂)不是把某物作为某物,作为现成在手的某物来领会[Vernehmen],这里并没有领会,而仅仅是一个活动[Benehmen],一个我们只能以此方式掌握的被驱使活动,因为将某物作为某物领会的 可能性在动物那里被抑制了[genommen]。抑制不仅仅是在此时此地, 抑制是在这样的可能性‘根本没有被给予’的意义 上而言的,这种可能性被从动物那里取走了[benommen],这就是为什么动物虽然不是 简单地与任何事物都没有关联,但仍毋宁说只是被吸引[hingenommen],被事物所吸 引和迷醉[benommen]”。[3](P247)在我们看来动物从“一个对象”转向 “另一个对象”,在迷醉的动物那里只是受不同本能冲动的无意识驱使,这种本能性转移具 有消除[beseitigen]的特征。比如,蜜蜂从一朵花转移向另一朵花,不是它能够判断 “前一朵”花蜜采完了,然后转向“另一朵”,而是关联于另一朵花的迷醉性吸引消除了前 一个吸引,使蜜蜂无意识地 、被动地转向在人看来的“另一朵”花;同样,蜜蜂的归巢行为也不是有意识的,而是受关 联于蜂巢的迷醉对前面采蜜冲动的消除的驱使 ;切除了胃的蜜蜂会不停吸吮,表明蜜蜂之停止吸吮是由于胃作为器官从属于另一种满足感 ,这个迷醉性的满足感使蜜蜂离开。迷醉以及迷醉之消除驱使着动物本能性地、而非有意识 地被动关联于它物而活动,迷醉规定了动物之动物性存在。

动物活动的这种关联性,使得动物的周围环境问题迫上前来,动物以迷醉的方式贫困在世, 迷醉结构中必然包含周围环境这一环节,动物以关联“它物”的方式保持自身,这种关联的 基础以及迷醉冲动“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消除特征,都要求阐明动物所被卷入的“贫困的世 界”。动物因迷醉而不知何为“它物”,它们仅受内在本能冲动的驱使,从这方面看,动物 活动是“自我”迷醉。“为什么当我们讨论作为消除活动的特征时,会明显地产生一个否定 性的印象?这是因为动物活动,就它们的活动所关联而言表现为一种拒斥,在这种将事物拒斥于自身之外中,我们看到了动物的自我迷醉”。[3](P25 2)但是,“这并不说明有机体封闭自身切断了任何以及每种同环境的关联”。[3] (P252)然而,这种关联又不 是与环境 中现成在手之物作为现成事物的关联,那么,“什么是动物活动的关联所指?这种关联的本 性是什么?或者我们可以问:将动物这样缠绕于其中的环[Ring]在哪里?它如何缠绕 [Umringen]着动物?”[3](P252)动物活动关联所缠绕于其中的环,海德 格尔称之为无碍[Enthemmung]之环。因为在这个环中,动物遇不到我们在世界中 存在所照面的“它物”,动物迷醉地与它物的关联,某种意义上仍是一种受本能驱使的自我 纠缠[Sich-Eiingen],所以,似乎一切都是内在的、从来受不到阻碍的活动。 反过来看,正是这种自身的纠缠,才开放了动物的区域,在其中动物与其他相关物发生关联 ,我们人才能够得以进入这个开放的区域,从而领会动物之动物性存在。动物的自我迷醉就 是被卷入其生存的无碍之环中,“无碍”使动物在其“世界”中遇不到作为障碍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动物活动所及的世界而是贫困的,世界贫困指的是不能让…成为对象之物。 至此,动物之动物性乃至一般生命的本质就被揭示出来了,“我们必须更确切地说:生命无 它,只不过是动物之自身缠绕,以及与其缠绕之环的争斗。在这个环中动物被迷醉,从未在 本真的意义上处于其自身状态[bei sich selbst]”。[3](P257) 正 是在这种既意识不到对象,又失去自身,但仍然被动地与环境关联的意义上,海德格尔称动 物贫困在世[Weltarmut]。贫困在世是由动物迷醉地卷入无碍之环所规定的。

四、通过与动物之动物性的比较所突出的人之人性

分析动物之动物性以及一般生命的本质当然不是海德格尔的最终目标,其结论也不能从经验 科学的意义上判定真伪,分析动物本质的目的在于通过动物的贫困在世与人形成世界的比较 ,真正将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突出人之为人的人性。动物性分析揭示出,人与动物的根本 区别不在于人在动物的基础上加上理性属性,而在于在世界中存在方式的本质差异,相应地 ,与它物照面的方式也根本不同,此在无论是本真的、还是非本真的在世存在,都能够将某 物作为某物来领会,或者日常地以上手或者现成在手状态,将某物揭示为“作为…”的用具 性存在,或者本真地将物作为其自身之整体,来领会该物的存在本身。而动物之动物性分析 则表明,动物贫困在世的各个环节之间对动物而言都是浑然不可区分的,器官只不过是能力 之产物,能力得以在其中实现的场所。而能力之促使器官的发展又是由作为机体的本质所规 定的,有机体作为使“能有能力”的潜在统一的“能”[K o••nnen ],其现实化就表现为 :被机体所统一的各种能力在这个更高潜能的驱使下形成各自的器官,这个“使诸能力能… ”的“能”促成机体的自我产生、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然而,有机体的这种自我维持决不 是有意识的,这种潜能作为本能的驱动力,将动物的世界抑制了,动物性本质是迷醉,表现 为不能将某物作为某物。迷醉结构一方面规定了动物无能“面对它物”的“自我”迷醉,另 一方面,动物被卷入无碍之环中,以消除的方式关联于不同的本能性冲动,只是对我们人而 言才表现为从一物转向另一物。动物从其活动环境到其机体自身,再到其各种器官,都完成 于本能之驱使,就动物方面,无法区分环境与自身,自身与它物,也无法意识自己的机体与 器官,对其所受到的支配性本能驱动力更是无从领会,因此,世界对动物而言是贫困的。

然而人,作为此在的人,其生存着就是对存在意义的领会,存在总已是存在者的存在,这样 ,存在者作为存在者,只有在此在之“此”方才能够得以显现出来,这是由人被抛性地承受 领会存在意义的命运所决定的。人与动物之根本差异,一方面在与动物贫困在世特征的比较 中已经非常明朗,但另一方面,除了这种“结论性”比较,更重要的在于:动物性存在的揭 示过程本身,就已经从方法论的角度实践性地表明了人与动物的最原始区别。我们之所以能 研究动物,恰恰在于我们且只有我们能面对动物的存在,我们能进入动物活动所开放的领域 。“这个环节并不在于要我们忘记自身之所是,也不在于要我们极力试图像其他存在者那样 行为。相反,仅仅在于我们简单地是我们自己,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我们才首次展开我们自 己与其他存在者共同一道的可能性,同时将它者保持。”[3](P203 )只有作为本 真此在的人,才能将动物作为动物,进而领会其动物性存在,在且只有在这种实践性的切身 领会之中,动物性“才能够”、但“也已经”与人之人性区分开来,人作为此在才真正“面 对”动物,动物性存在的揭示本身,就已经最原始地把人与动物作了区分。各种人道主义之 所以并没有把人抽离动物,是因为以传统存在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既没有正视动物的存在 ,也没有正视自己、人的存在。在本质主义的视野中,人与动物都是在已经被揭示出来的基 础上,被常人的公众意见所规定,而人的更为原始的本质,恰恰在于对动物与人自身的存在 的揭示活动本身,人能让动物作为动物,本身就彰显了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这种对事物 的揭示本身才是最原始意义上的逻各斯。“然而,在逻各斯与奴斯、思想、领会某物相关的 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只有这种具有将某物作为某物领会之 特征的存在者之开放方式属于人,这种与存在者的相关方式我们称之为行为[Verhaltung ],以区别于动物之活动[Benehmmen]。这样,人是唯一具有逻各斯的动物(会说话的动物),而动物不会说话 。”[3](P306)原始的逻各斯、话语后来被发展为“理性”,人因而又被称做“理 性的动物”,这样,如果我们返回原始的领会存在的意义,理性本来的含义就是将某物真正 作为某物领会的能力。“人之此在内在地具有进入生命存在者的囚缚背景之环的独特置入性 ,在这种关联中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决不是似乎与动物处于同一水平……不,它们所处于其 缠绕之中的环是永远不能相比较的,囚缚之环的开放整体性无论如何也不是向我们所开放的 存在者的简单部分,但是它以特定的方式捕获我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人以特定的方式生 存于存在者之间,这种在存在者之间意味着:生命自然将我们作为人类,以 一个非常独特的 方式捕获,不在于任何自然强加于我们的特定影响或印象,而是出于我们的本质,不管我们 是否在原始的关联中经验到这一点”。[3](P278)

由此可见,对动物之动物性分析不仅在结论上,而且更为重要和原始地,分析本身就已经实 践性地显现了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差别,我们能揭示动物之动物性存在,就是因为人能生存于 存在者之间,已经被其它生命自然所捕获,我们作为本真在“此”的此在,能够进入动物生 存活动所展开的动物性区域,领会动物性的存在,这种能够出于我们的本质。人不仅是作为 有理性的主体,更原始地作为“人中的此在”,才能将动物作为动物,将生命作为生命,也 才能将人作为人,这种让……成为其自身,体现了人之人性的最高尊严。只有在人勇敢地承 担这种最高人性的时候,存在的意义、包括人和动物本身存在的意义,才能被本真地领会。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2]海德格尔:《尼采》(下),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3]Martin Heidegger.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Metaphysics:World,Finitude,Solitude.Tr William McNeill and Nicholas Walker.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 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2年。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张 蓬

推荐访问:动物性 与人 人性 动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