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探讨

时间:2022-11-18 09:5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根据试行和推广现代学徒制对“双导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以及团队和教学团队的基本涵义和特征,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在“双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双导师制”;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073-03

一、现代学徒制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1]。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而言的一个概念,是从古代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技能传承方式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强调工作场所实践学习的职业教育形式[2],是一种在国家法定程序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各利益方的相互作用,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将职业教育与学徒培训互相融合,以达到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具有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工学相交替、双导师授课、校企共同育人等主要特征。

借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反思我国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和教训,现代学徒制对“双导师”(即学校教师作为学校导师,企业师傅作为企业导师)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如下:

1.必须接受过高等教育或相当于高等教育水平的专门教育,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学历和硕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2.必须接受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等“师范性”课程的系统学习或培训,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师资格证。

3.必须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必备的职业素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在我国一般要求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及其以上)。

4.必须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与他人友好共事,能在校、企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以及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国外,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的整个学习时间至少有一半是在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师傅带教,完成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其余时间学生在学校完成“关键知识”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由学校教师授课。在我国,高职院校也是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的要求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同样强调“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据此,现代学徒制对“双导师”的基本要求也各有侧重。对学校导师来说,更强调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和必备的职业素养,而对企业导师来说,则更强调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技能,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双导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由于高职院校和所合作的企业是两个不同性质、不同隶属关系的组织或单位,“双导师”的工作方式、价值取向、文化氛围、个性特征等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国家又尚未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来协调校企合作关系,所以在现代学徒制试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阻碍了试行的进程和质量的提高,以至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因此,尽快建立一支能在校企之间能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双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急迫。

二、高职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涵义和特征

团队的概念是在企业管理中产生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界[3]。所谓团队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构成稳定和职责清晰的正式群体。在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能共同努力工作,从而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使群体的整体绩效远远大于个体绩效的总和。或者说团队是由为了实现共同的业绩目标、知识与技能彼此能够互补、愿意共同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目前,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团队的基本涵义尚无统一的或权威性的表述,但团队作为一种正式群体,是按照组织的相关规定正式成立的,都具备目标、成员、定位、权限和计划这五个要素[4],以及清晰的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的信任、一致的承诺、良好的沟通、谈判技能、恰当的领导、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等高效特征[5]。

20世纪70年代,团队教学开始应用于高等学校。我国的一些高校是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组建教学团队并进行团队教学实验的[6]。所谓教学团队是指“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7]。一支合格的教学团队至少应该具有绩效目标同一、分工协作合理、知识技能互补、信息沟通畅通、组织管理高效等特征。通过文献综述可知,在目标、结构、职能、互动、管理和运行等方面,教学团队与教研室不仅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教学团队的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研室的不足。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是以专业为载体,以专业建设和改革为目标建立起来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是教学团队的一种特殊形式[8]。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实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除了具备团队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特性:

1.团队工作目标的“从属性”: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的工作目标是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而展開的,一般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团队可持续发展等目标,但终究必须服从于我国高职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总目标。

2.团队构成成员的“双师性”: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和特性,以及现代学徒制的试行和推广,强烈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必须具有“双师性”,即要求专业教学团队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构成,并具有“双师素质”。

3.团队运行机制的“开放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校企之间需要互动。例如,学校导师需要经常下企业,企业导师需要经常进学校进行“顶岗”式的进修,实现“双元互补,竞相发展”。专业教学团队结构的调整、团队带头人遴选等,需要从行业、企业引进人才。

三、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形式而轻观念

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都是在院校、系(部)的领导下,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按照行政程序组建的,这就无形之中形成了种种组织壁垒,影响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成员团队观念和团队精神的养成,再加上教师工作的个体自主性强,以及“不能团结”这种滤过性疾病[9]的“阴影”影响,大多数教师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认识模糊不清,认为“教学团队是教研室,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致使大部分学校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团队运行缺乏内驱力和凝聚力,协同效应差,不能发挥教学团队应有的作用。

(二)重行政而轻自主

虽然高职院校已有很多专业成立了专业教学团队,但专业教学团队的负责人一般都是由教研室主任兼任,还是隶属于系(部)主任管理和协调,而教研室主任对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工作直接负责,责、权、利相互脱节。在专业教学团队的运行过程中,不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调控,都存在着明显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团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重教师而轻师傅

从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上看,主要是“双导师”的结构不合理。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性质、隶属关系不同,特别是学校的技术力量和人事政策对企业没有吸引力,学校聘用企业导师十分困难,有关企业导师的遴选程序、监管办法等相关政策也不到位,致使企业导师缺乏,管理困难。同时也影响了学校导师下企业顶岗锻炼,致使学校导师的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其“双师素质”难以提高。

(四)重教学而轻育人

为了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发展,学校导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提高自己的“双师素质”上,弱化甚至忽视了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甚至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体现以生为本、以身示范、个性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成员的选聘主要考虑的是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企业的带教师傅,而对学校的通识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以及企业的政工人员则很少考虑,甚至排除在外。

(五)重组建而轻实施

我国高职院校都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院级专业教学团队,并积极申报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专业教学团队,但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制度建设却严重滞后,特别是运行、评价、激励、培训等制度极不完善,甚至缺失,致使专业教学团队的活动无“法”可依,缺乏制度支撑,达不到预期的实施效果,甚至处于无活动的“挂名”状态。

(六)重现实课堂而轻虚拟课堂

一般来说,现实课堂是指学校传统的班级教学活动,也包括企业的岗位带教活动,而虚拟课堂则是为了克服“现实课堂”的弊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一种虚拟教学环境。目前,我国企业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例如汽车4S店的整车销售、配件供应、业务接待和汽车维修等早已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学校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例如,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CRP)等。但试行现代学徒制至今,校企之间尚无一个可供“双导师”共同教学的信息化平台(如虚拟课堂),大多数“双导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能适应和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这就阻碍了“双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及其发展。

四、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议

要较好地解决“双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运行效果,以下四个方面的改善应该是“龙头”,应该是“重中之重”。

(一)要克服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观念障碍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若要搞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首先必须提高团队成员有关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和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团队观念。

1.要认真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让团队成员明确专业教学团队的概念,理解专业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异同,知晓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2.要组织团队成员去团队建设做得好、效果好的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和知名企业参观学习、体验效果、借鉴经验、拓展视野。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出国考察学习。

3.要健全和完善团队管理机制(体制和制度),并有效运行,用团队运行取得的实效来证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二)要建立和执行适用的团队制度

教学团队作为一种正式群体,其建设和发展同样需要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运行效果差、业务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尚未建立支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制度体系。专业教学团队的制度建设应从运行、聘用、培训、评价、激励等方面着手,建立和执行团队工作制度(或章程)、带头人负责制、岗位工作责任制、校企“双带头人”制、校企双向兼职互聘制、经费预算与管理制度、教师聘用与培养制度、教师评价与激励制度等。

(三)要选配和培养合适的团队带头人

按照现代领导学原理,团队带头人除了具备学校授予的法定权之外,更应该具有较强的专长权和个人影响权。因此,在选配和培养时,团队带头人除了具备相应的领导能力之外,还要热爱高职教育,师德优良,品格高尚,教学技能娴熟,教学经验丰富,在团队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成就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方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专业造诣去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同时,要逐步实行“双带头人”制度,选配和培养企业导师带头人,以适应高职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要建立“双课堂”和实行“双课堂”教学

国内外中小学“双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信息化教学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时空限制对教学的影响,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随时随地可以开展“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以校园网和企业网为基础,建立一个可供“双导师”共享资源和共同教学的“虚拟课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现实课堂和企业的实习岗位建立“双课堂”,实现校企“双课堂”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从而提高现代学徒制的适应性和教学团队运行的高效性,并通过“双课堂”教学来提高“双导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实习教学的安全性和教学质量,降低实习教学的成本和工具设备的损坏率。

五、结语

现代学徒制下真正意义上的“双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应该是以校企双主体为支撑的,是以校企利益共赢、教学资源共享、人才互聘并双向流动为基础的。若要通过现代学徒制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尚需政府通过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进行协调,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只有这样,“双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1.

[2]李玉静.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J].職业技术教育,2013(28):1.

[3][6]张光春.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9):491-492.

[4][5]蒋巍巍.高效率团队的五个构成要素[J].人才资源开发,2016(5):71-72.

[7]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8]巴世光,古光甫.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5):63-65.

[9]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新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推荐访问:学徒 高职 团队建设 探讨 教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