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普通高中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三)

时间:2022-11-25 14: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专版要目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四、普通高中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五、普通高中新课程与管理改革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30.课程资源包含哪些内容?它在课堂教学中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对于课程资源的概念,当前在学术界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一般都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从课程资源的本质来看,它是课程开发的条件,是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是课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课程资源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资源上的保证,为课程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展现提供了背景和基础。课程资源不是课程本身,但对于课程则意义重大。

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把课程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空间的分布,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划分的。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媒介、场地、设施和环境,以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是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进行划分的。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学校的图书馆;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如博物馆。无论是校内课程资源还是校外课程资源都可以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就是说,对课程资源的划分只是为了分析方便而进行的,课程资源的类型存在着交叉。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对于学校的实施非常重要,但由于校内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利用率也更高,因此,校内课程资源应该占主导,校外课程资源则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校外资源就不重要。传统的课程开发更多地关注校内课程资源的利用,却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认识到校外课程资源的价值,充分开发并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31.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共享?

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设计课程及制定教学计划,有许多种资源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包括目的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以及评估方案的资源。为了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以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材料;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和尚未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并据此确定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

此外,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各种组织机构的人才资源、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资源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当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努力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利用和争取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学校的课程资源,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源网,逐步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接轨,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农村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能否在课堂层面发挥作用,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

32.组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课程,三年共15学分;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散安排。

活动类型: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有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两类。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活动过程:研究性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探讨项目领域、决定课题;探讨课题研究计划、设计搜集资料的方法或工具、搜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综述观点与提出自己观点;发表及分享成果、反思与评价。

评价参考:

方案一:每个课题5学分,三年必须研究3个课题,每年至少一个课题。

方案二:每个课题3学分,三年必须研究5个课题,每学期至少一个课题。

方案三:第一个课题5学分;第二个课题10学分。

学校根据不同的学分数制定相应的标准,由导师根据此标准认定学分。

3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社会性实践课程,三年共6学分,每年一周,每周2学分。学校制定相应的标准,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定学分。

参考内容:一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商)、学军、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二是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俱乐部活动,校内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或课外俱乐部等三年至少有一周时间,最多不超过2学分。

时间安排:每年一周集中安排;可以分散安排,但需教务处或德育处认可。

组织形式:校外或校内基地,以班级或小组(至少5人)为单位。

评价建议:以参加与否、时间是否达到要求为依据,不参加或时间不足,不给学分。以记录的方式登记。

34.组织社区服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社会服务课程,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得2学分;班主任根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来认定;团委或学生会活动,由负责教师认定。

参考内容: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参加的义工或志愿活动。包括:公益劳动、宣传教育、帮贫助困、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项目上勇于创新。

时间安排:课余时间,宜分散进行。

组织形式:教师组织,或自主安排,至少3 人。

评价建议:以记录的方式登记。校外活动须有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校内活动须有教师签名证明。

四、普通高中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35.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评价方面有哪些要求?

普通高中新课程强调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普通高中新课程在评价改革上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在评价功能、原则、主体、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评价功能上,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并坚持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在评价主体上,在继续做好教师的评价和同学的评价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求全方位地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36.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呈现出下列新的基本趋势和特点:在评价功能上,淡化甄别与选拔评优,更关注通过评价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评价主体上,改变过去教师被动接受评价的局面,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并将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关注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和谐发展为根本;在评价要求上,体现灵活性与开放性,弘扬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教学;在评价方法上,重视案例分析、课堂观察等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37.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又关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需要。

(2)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38.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后,考试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考试改革重点是强调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以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可考虑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逐步扩大高一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

39.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理念和原则是什么?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学业成绩评价应坚持如下理念和原则:

(1)认真实施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实验稿)》为依据,以学科《课程标准》为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素质。

(2)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评价确认学生的进步和达到的学业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发展。

(3)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应是多样的,在改革传统的量化评价方法基础上,注意采用质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4)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的,特别要注意发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尊重和发挥被评价对象的主动性。

(5)高中学业成绩评价既要关注评价的结果,也要关注评价的过程。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6)控制和适量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考试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活动中去。

40.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何意义与作用?

由于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收集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袋加强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首先,成长记录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进步和努力情况的机会。其次,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果。

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作为教学手段,可以把它作为学生快速参考和阶段性复习关键知识的个人课本;能支持职业探索(即特长的发挥),并分析这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尤其注意学以致用;可用来评价学生对于特定领域(学科、技能)的学习和在各项活动和领域中的学习,以及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能起到引导学生关注来自社会各方面评价,促进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不仅局限于关注学校科目成绩的积极作用。

41.普通高中模块学业成绩如何评价?

(1)模块学业成绩测验是一次终结性的成绩测验,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所达到的水平。从高中课程的情况来看,模块的类型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基于概念、规律和知识学习的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指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必修模块;第二类是开阔视野的模块,如理科一些介绍现代科技最新发展的模块或文化介绍、艺术鉴赏的模块;第三类是基于活动与实践的模块,如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中的一些模块。在这三类模块中,学生所经历的学习活动在形式上大不相同,评价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对于第一类模块,主要采用笔试的形式,但应有适量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试题,以便对学生的深层次学习能力进行测验。第二和第三模块在采用传统笔试的同时可采用开放式的开卷考试或表现式的测验方式,可要求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写一篇论文、参加一次实践活动或进行表演等等,更加注重学生表现的质的方面。模块学业成绩测验由学校自主进行。

(2)模块学业成绩的评价不应只有终结性的成绩测验,还应包括过程性的评价在内。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学科活动记录档案袋、单项评价、操作测试等。

⑶学分的认定应与模块学业成绩(包括成绩测验和过程性评价的结果)挂钩。学生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并且成绩合格,可获得2个学分。

42.如何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三方面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应按如下程序进行:学生上报相关材料给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核实并签名,以班为单位统一送教学处或校课程指导小组审核并对合格者予以学分认定,把学分登记在学生学习报告单中。

关于“社会实践”部分的评价,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每年深入工厂、农村、部队、企业和其他社区,进行为期1周的调查研究、训练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可获得2个学分,三年共6个学分。

关于“社区服务”部分的评价,以服务者的志愿与义务作为社区服务活动的标准。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高中3年,共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即可认定获得2学分。因此,学校在认定此学分时,必须要求学生提交一份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自己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及联系方式,以及学生自己的体会

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部分的评价,应体现评价的过程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改变以往课程、教学、评价之间的线性关系,谋求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评价环节不是外在于教学与学习的环节,它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一方面要使评价贯穿于选题、计划、总结、交流等各个阶段;另一方面,评价的内容要集中于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评价要侧重保持学生探究兴趣,增进研究信心,关注学生优点与特长,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及合作意识的协调发展。基于这样的评价理念,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应该提倡使用学习记录、档案袋的方式。

要广泛听取来自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机构等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改变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采用档案袋评价、展示性评价、研讨式评价等多种方式或途径收集信息。学生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任务后,可获得一定的学分,在完成学校要求的所有课题研究任务后,获得15个学分。

43.如何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毕业水平?

按照规定,高中学生按要求完成各门课程必修模块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

44.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1)综合性原则:人的素质水平是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2)科学性原则: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全面关注被评价者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对自己进行主动发展的同时,不断反思,健康发展。

(3)激励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自我展示,主动发展,逐步引导每个学生走上成功道路。

(4)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发展的目标;通过评价方法和手段,引导主体参与、反馈矫正。

45.综合素质评价有哪些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它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前者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等;后者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各学科的评价要依据本学科的《标准》,要涵盖学科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要领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一般性发展目标:

(1)思想道德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主义道德。

(2)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

(3)交流与合作

能与他人一起确定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手段进行合作。

(4)探究性学习和创新精神

探究学习:能够通过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方式不断获得新的知识,自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促进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创新精神:通过认真思考,发现问题,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科学、合理、有创意的解决方法。

学科学习发展性目标:学科学习目标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评价学科发展目标时,要注意一般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的交融。

五、普通高中新课程与管理改革

46.什么叫普通高中教育的学分管理?

普通高中教育实行学分管理主要是指,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和学习效果的管理办法。在学分管理中,学生必须学完该课程,同时达到一定的学时,这样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一般情况下,学完一个模块,由学校组织考试,并且认定学分。如果考试不合格,学生一般可以参加重修或者重考或者另选。

47.学分认定有哪些基本要求?

(1)具有普通高中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是学分认定的主体。

(2)国家承认具有普通高中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认定学分。

(3)学分值为整数2(部分学科为1)表示通过。0表示未通过。

(4)普通高中的学分互认。

(5)外省转入学生的学分,由学校根据其学习情况和成绩记录,参照本校的课程方案,提出学分转换、认定的书面意见,并按有关规定办理。

48.学分认定的原则是什么?

(1)学分认定应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2)学分要求尊重被认定者的主体性,提高被认定者在认定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3)学分认定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应该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4)学分认定的基本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

49.学分认定的范围与方法是什么?

(1)学分认定,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对定量评价(主要是纸笔测验)的认识,又要重视对定性评价(评语或成长记录等)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

(2)学分认定要包括学业成绩评定和过程性评价两方面。

50.学生考核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该怎样处理?

必修模块,可由学校组织学生通过辅导、补考,重新获得学分或重修模块。

选修模块可以选择重修或放弃另选。

学生在休学期间保留学籍,其学分仍有效。

51.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分认定中有哪些作用?

(1)教育行政部门应关注学校的学分认定,接受学分认定过程中的投诉并介入调解。

(2)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学分认定质量监控制度,可采用抽查和测试的方式,由此得到的学生成绩仅供分析使用。

(3)在学生修习完某学科全部必修学分规定的模块后,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普通高中学生参加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以等级表示,报告到学校和学生个人。

(4)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情况纳入对学校工作的评估中。

52.选课指导具体流程是什么?

(1)每年新生上新课前发放《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确定明确的选课时间,原则上每学年安排一次选课,每学期进行必要的微调。

(2)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课程计划、学校开课情况,明确选课要求和方法,以及所开课程的考核办法。

(3)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填报个人选课计划。

(4)学校对学生选课情况进行汇总并依据学生选课结果进行调整。或者调整课程编排方案,或者指导部分学生重新选课。最后选课结果要由学生和家长(监护人)签名,学校存档。

(5)学校根据选课情况,安排学期课程表,并组织教学班。

(6)学生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即个人课程表,并按照学校安排的时间、地点,组织相应学习。

53.如何研究并制订选课方案?

根据新课程的特点,结合学校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制订排课、选课的方案,然后经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研讨以及与老师、家长沟通,最后形成《高中新课程排课方案》和《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54.如何进行选修课的管理?

选修课也是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实行走班制的还是固定选修课,任课老师都必须认真进行考勤,做好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考核,并进行学分认定。

55.学校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

(1)学校要做好选课前的动员工作,让教师、学生、家长充分参与进来,充分了解高中课程方案及其核心精神。

(2)学校应建立选课指导中心(可以单独成立这样一个职能机构,亦可赋予其他机构该职能)。

(3)学校应编制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可以是电子手册)。

(4)帮助学生选课是全体教师的职责。学校在选课指导方面有多种多样的举措,最重要的措施是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把对学生的选课指导看成是同自己的上课、看作业一样必不可少的职责。

(5)学校可以尝试导师制,使所有的学生进入高中后都有一个导师指导,三年基本保持不变。导师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并对学生的学习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指导。导师制的确立是高中新课程方案下的一种管理创新甚至是制度创新。

56.普通高中阶段进行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高中阶段应建立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新机制。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管理,开展教育活动,但对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

57.什么是教学班和行政班?

新生入校后,学校按照一定的编班原则将学生编排成若干个班级,每个班级有班主任负责管理,这样的班级即为行政班,一般情况下高中三年行政班基本不变。学习同样的课程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即教学班。传统意义上,我国高中的行政班就是教学班,二者是统一的。

高中新课程方案实施后,学生将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课,并允许学生跨年级选课和再次选修,学生的流动性增大,所以就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在同一教学班内有来自同一年级但不同行政班的学生,也有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这样原有意义上的班级将不复存在,行政班的传统意义淡化,甚至相应的年级概念也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班和行政班并存的班级模式。

58.行政班的意义与管理措施是什么?

高中新课程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管理,学生可以跨班级选修课程。这样,学生的流动性增大,改变了传统的班级管理形式。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集体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搞好集体建设和集体主义教育是高中生德育和管理工作长期的重要任务。就是为了保证进行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实行选课制之前,高中行政班和教学班是统一的,二者没有什么差别。学生无论是学习各种课程还是开展集体活动都是在一起的。但实施选课制之后情况就不同,学生可以跨班级选修课程,导致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却来自不同的行政班。高中三年中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管理,使学生有了一个固定的班集体,学生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参加班级活动,接受学校的各种教育,参加集体活动,有利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9.教学班的意义与管理措施是什么?

实行选课制的高中新课程后,教学班与行政班有所区别,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其教学管理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教学班的管理重心可放在学生选课的学习管理上,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任课教师对教学班的管理负重大责任,除了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新课程教学以外,还必须更加独立地对学生参加学习、教学班的上课纪律等进行管理,要协助教学班的班委会开展工作,要与各行政班的班主任加强联系,及时向他们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另外还要创造性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不能像以前那样把班主任叫来了事。此外,学校还应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教学班的组建、教学班的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教学班与行政班关系的处理和协调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60.学生选课,对普通高中班级管理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新课程方案形成的以教学班和行政班结合的管理形式,其形式不仅仅是为了便于学校的“管理”,更是服务于课程的实施,服务于让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教学班与行政班结合的新特点是对原来班级管理观念带来的挑战和冲击,需要借助由教学班与行政班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平台,以新的教学管理思路,来保证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当然,依靠新的管理平台不只是单纯地加强管理力度或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技术,关键是需要我们转换班级管理观念。教学班与行政班相结合的班级管理形式,给传统的班级管理观念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新课程要求班级管理从管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新理念。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新课程 普通高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