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11-25 14:30:03 来源:网友投稿

近年来,部分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愈来愈重,严重影响我们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下简称为“减负”),2009年6月12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等《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核心规定为“五严”:即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减负并不是要把学生应知应会的学业负担中的某些部分减去,减负不等于不要质量。“减负”是减去超出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能力以外的学习任务,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而对开发学生智能无用的作业练习,减去过时、烦琐与实际应用无关的教学内容。“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效”,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发展。

在新课程大力倡导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如何做到“减负增效”?我认为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是减负增效是否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与课堂教学模式有关,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关。下面本人谈谈我们学校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所做的尝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教学大纲是教的大纲,教学计划是教的计划,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的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它的缺陷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总是与“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等名词相连。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

我们学校所尝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问题解决式”教学法。此教学法形成的理论依据是:

(1)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2)约翰逊认为合作式学习必须具备五大要素:①个体积极的相互依靠;②个体有直接的交流;③个体必须都掌握给小组的材料;④个体具备协作技巧;⑤群体策略。

(3)践行“先学后教”“互动探究”“问题解决”,努力打造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体现“基础性、主体性、实效性”。以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有效互动为主要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模式打破过去课堂模式的结构,主要是强化教师备课设计问题、学生预习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讨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并通过此过程达到识记知识点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效果。

教师备课:教师上课前一周先进行集体备课,预设问题,形成通案。通案一般包括课题、课型、目标、重点、难点、课前准备、主要问题设计、主要活动设计、课堂检测题等部分。教师在通案的基础上再实施个案备课,个案的主体框架、问题和活动设计必须和通案一致。问题设计要求:教案必须明确的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思考,有一定的探究性;问题应有坡度,体现层次性;问题与问题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形成问题串,体现连贯性。

学生预习:学生利用中午的课余时间或自习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预习,预习要求:了解下节课的讲授内容,对于不懂的问题由组长记录在小组问题簿中,由小组讨论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则由组长将问题抄录反馈在教室后区的黑板上,供老师上课时参考。

教师上课:教师上课首先关注学生在黑板上反馈的问题,检查预习效果,适当作出鼓励性评价。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讲,通过小组讨论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讲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一般不少于两次,课堂检测反馈教师抽检人数不少于6人。

授课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检查预习效果(关注学生提问)→(复习)导入→(新知探究→讨论讲解→练习巩固→变式拓展)(可循环)→课堂小结→效果检测→布置作业(含课后书面作业及预习作业)。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已从不会预习、不会提出问题逐步发展到能提出一定质量的问题,上课不会讨论、羞于回答问题的现象也大有改变。每当一个小组解决了其他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们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体现,学生的地位由传统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山阳镇中心初中)

推荐访问:教学模式 课堂 效率 改变 提高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