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米粒范文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申请书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对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思考

时间:2022-11-25 12: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从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现状分析入手,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在职业岗位群和岗位任职要求分析基础上,对如何重构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就依托行业企业,工学结合,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建设思路。

关键词: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工学结合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思义(1954-),男,重庆市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制造。

课题项目: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院级专业改革研究项目“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编号:11SA07),主持人:陈思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68-05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原四川省轻工业学校)在2001年升格为高职学院之前就开办了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依托轻工行业,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为省内外制浆造纸、酿酒、食品、卷烟、包装、印刷等企业培养了大量从事轻工机械设备及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修和技术改造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而近年来,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毕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往往要经历1~2年或更长的岗位适应时间。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认为技能、技术优势不明显,实际工作能力不足。有的毕业生也认为自己所学未用、所用未学,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针对性不强,教学与应用之间的脱节较严重,工学结合还没有成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和主流,依附于理论学习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动摇。

针对上述问题,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课题组,旨在构建该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课程新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人才培养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当今 “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要能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即岗位设计及其应用技能的培养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课题。实践证明:科学地选择支撑一个专业的技术,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教学规律的要求,达到培养目标。因而,寻求社会需求与专业支撑技术的最佳结合,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建设―个专业的首要任务。根据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的内涵设计明确的岗位及人才培养规格是当前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知识能力构筑的切人点。

为了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课题组成员于2011—2012年开始深入四川省内外相关的制浆造纸、酿酒、食品、卷烟、包装、印刷等多家轻工企业,调研行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及专业人才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显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轻工行业企业为了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走高效益发展的道路,引进了大量高效率、连续作业的带自动上下料装置的自动化单机、联动机组和自动流水生产线等。这些进口或国产的现代化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其特点是:结构复杂化、装置系统化,机能高级化,融机械、电器、液压、气动、高科技自动检测以及微机控制技术应用为一体。这些现代化的智能化设备对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修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使用电脑控制管理的技能、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相关企业不仅需要更多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运行与维护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要求毕业生一到企业,就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实现“零距离上岗”。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应是机电设备安装、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根据调研结果,课题组在充分了解专业、行业企业现状、技术需求和跟踪专业方向前沿的基础上,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当前企业急需的毕业生,才能提高就业率[1]。由此,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熟悉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性能,具备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及运行管理,及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以岗位群为基本依据,构建专业教学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将面向轻工行业的制浆造纸、酿酒、食品、卷烟、包装、印刷等企业。主要职业岗位:①对新建厂或引入新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投产前的一般性技术工作;②从事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及备品备件的制造工作;③为提高产量、调节产品品种能对机械设备选型、配套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的一般性技术工作;④对全厂(重点为车间)生产线机械设备的运行管理工作。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需要,课题组与相关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就专业教学改革座谈,重新审视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深入研究分析了本专业职业能力,特别是关键职业技术能力,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面向社会需求,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1所示。

新构建的专业教学模式以职业岗位和工学结合为导向,强化岗位实践锻炼,以学生技能训练和提高实际技能为主,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如何打好理论基础和提高训练技能。最后,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均得到提高,并带着岗位工作经验就业,实现本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准确对接[2]。

三、按照岗位任职要求,设计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两者不可分离。专业教学模式是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课程体系不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有机组合,而且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课题组针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实践环节少、工程训练不全面,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新技术,致使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不能较快地“上手”等弊端,从职业岗位标准入手,紧扣学生就业岗位群,将该专业的职业基本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工程技术能力、拓展能力和岗位标准对接,生成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凝炼产生核心职业能力、职业知识、职业素质,并设定相应的支撑课程、核心课程以及企业真实的项目或模拟项目的工程训练等技能训练内容,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行业标准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如下所述:

(一)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确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组合,构建两个平台(“专业群技术课程平台”和“核心技术课程平台”)的理论课程体系,见图2。“专业群技术课程平台”由人文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等三个课程模块组成。

重构后的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其教学内容、要求和主要特点如下:

1.人文素质模块的教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不强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以该专业的“必需、够用”为度。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用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人文学科课程,以加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为满足企业对从业人员外语水平、使用电脑控制管理技能的要求,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从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循序渐进地进行。基础英语最后要求参加大学英语三级水平考试。专业英语要求具备借助词典能阅读及翻译本专业的英语资料和科技文献的初步能力。计算机教学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CAD等课程,最后要求参加大学计算机一级水平考试。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

2.专业技术模块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课程教学内容求宽、求新,注重理论的应用。为体现综合性,我们将几门联系紧密的课程进行综合,形成机械设计基础、典型轻工产品生产工艺知识等课程。

3.核心技术模块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综合性、实用性及先进性。我们根据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及运行管理等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内涵、从业标准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升级不断发生变化的任职要求,设置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以工作过程为载体,形成“以专业技术为主线,突出会操作,懂维护”的课程体系格局,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将相关行业技术规范和职业工作标准融入课程之中,使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技术进展及地方产业紧密联系。

4.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实行文理渗透,理工管结合,组成最优化的知识结构。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与就业需要自主选课。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进取心,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一起构成了高职教育的有机整体。按照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践课程体系,见图3。

实践课程体系中的每个技能训练项目由相关课程实验、专项/综合技能训练组成,完成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本技能训练针对理论课程体系中附属于课程的实验为主。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常用的机械零件几何量测量仪器、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测量设备、电子器件、仪器仪表、计算机结构等,掌握实验设备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和动手能力。

核心专业技能训练是以仿真实验和专项技能训练与“双证书”考证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实训为主,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形式,以项目为导向,主要训练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

综合技术应用训练的具体内容为到校外联合办学企业进行专业实习,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开展相关项目的实训,使学生掌握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及运行管理技能,具备机械设备的选型与配套的职业能力。

工程设计训练是以机械结构设计为目的开展相关项目的实训,使学生掌握一般机械和零件草图的测绘方法,能运用CAD系统绘制零件图、装配图,并具备常用机械零件和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能力及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集中、分散式的顶岗实习,撰写顶岗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资料收集、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比较、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诊断与排除故障,最后按工程要求撰写职场工作报告。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具有较强的运用目前生产现场正在使用和近期可能推广使用的技术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五个技能训练项目组成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各技能训练项目根据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每门实践课有理论讲授支撑,有实训演练,还有考核评价办法,着重培养学生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技能、分析和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思路和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组成。新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新课程体系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课程组合、综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础理论适度,强化应用,突出专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二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产业与教育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加强生产实习和岗位操作技能训练等工程实践环节,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优势和特色。三是重视对学生职业资格能力的培养,技能训练与“双证书”考证相结合,要求学生在相应的实训环节必须通过:中级CAD绘图职业资格考核,中级钳工、中级车工、中级电工职业资格考核,实现技能向能力的转化。

四、实现新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体系的结果最终要物化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要实现新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无缝接轨”的教学目标,关键是要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到每门课程当中,而且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一,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实现教学与生产实际的深度融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总结并深化学院原有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加强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与学院有长期校企合作基础的生产规模较大、技术设备先进的轻工行业龙头企业成都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四川永丰浆纸有限公司、中粮包装(成都)有限公司、国际纸业(成都)包装有限公司、四川五牛印务有限公司、四川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绵阳市丰谷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绵阳)有限责任公司等的进一步深度合作,形成学校、企业互动,校企共同确定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制定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专业岗位职业标准,归纳行动领域,建设基于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安装、选型、运行和维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和配套实训基地,实现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融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依托行业企业办学的特色。

第二,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对接。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高技能人才需要,选择输送机械、粉碎机械、离心机、搅拌装置、反应釜、干燥设备、塔设备、固体包装和液体灌装自动机与生产线等典型轻工机械设备及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维修及运行管理项目为载体,融入行业、企业、产业、职业、实践要素,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技能训练和组织管理工作。顶岗实习的学生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生产岗位的员工。学生通过学习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获取工作经验,练就过硬的岗位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促进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尽快从“准职业人”成为职业人[3]。

第三,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动态示教、“做中学,学中做”与实际工作对接。新课程体系把大量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专业仿真实训教室、实训车间等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接受职业素养和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一是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应构建具有真实的企业岗位环境的实训基地,组成由校内实验室、综合实训基地、校办实习工厂的技能训练体系,其设备布置、场景设计到制度建立等要素按照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配置,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仿真的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情感。二是要通过动态示教、立体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记忆更加深刻。动态示教包括两个方面:①借助多媒体通过动画展示理论教学体系中附属于课程的相关实验原理;通过视频介绍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及运行管理等,使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逐步提高岗位意识、产品工艺流程意识以及员工之间的工位配合意识。②教师在实训车间现场教学,指导学生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在每个项目的教学实施中安排学生作为小组代表演示交流项目成果,教师点评;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现场集体答疑、讲解。总之,要求在一个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中,要让学生觉得学习任务既有挑战性,又有工作过程的体验,更有任务完成的满足感、成功感。

第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评价体系既要重视对理论知识水平的考核,更应该重视对综合应用能力水平的考核,还应鼓励和引导自学及创新。为了使本专业学习评价标准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习后的智能发展水平和职业能力:一是要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考核并重、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并重的的评价方式。二是各门课程的考试方式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开卷注重知识运用能力考核,闭卷主要考核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注重知识水平考核。三是实训工作过程考核,首先将行业企业标准纳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中,其次,考核要将能力、知识、素质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然后将“做中学”和“学中做”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和完成质量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内容。四是采用适合于不同实训教学环节特点的考核形式,如答辩、笔试、设计报告、实验、作品演示等;五是坚持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针对课外自学和实践取得的创新成果,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五、结语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能力培训,积极探索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思考》的研究特点是:①将岗位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②课程的重构要基于工作过程对学习领域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③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职业技能的掌握[4]。总之,新构建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完全符合该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其综合特色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相关行业企业的参与,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是实施本专业新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根本保证。我们相信在行业企业的参与下,坚持工学结合,我们定能探索出一种较为合理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职业教育相对滞后的矛盾,缩短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实现企业所需的“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行业企业、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赖晓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5).

[2]刘洪,刘兰平,徐平利.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3]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02).

[4]马国湘.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13).

责任编辑 葛力力

推荐访问:工学 高职 机电设备 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